
0898-08980898
本文摘要: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蕴藉,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习用的手法即是借景达情,于是就发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
古典诗歌中写景的八种方法 中国古典诗歌“贵蕴藉,忌直露”,有情不直言情,有恨不直说恨,而是借助于外界事物来表达,诗人习用的手法即是借景达情,于是就发生了为数众多的写景诗。诗词中常见的写景手法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
2、烘托(正衬、反衬)、对比、陪衬(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列锦(意象叠加)、白描等的体现手法。3、消息联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联合、虚实联合、点面联合、远近联合。【注意】“写景手法”和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两大类,又分许多的手法)不能混淆。“写景手法”是写景的方法。
抒情方式是指抒情的方法。但写景因抒情的差别而方式各异,常用写景方式有: 一、正与侧的联合 景物形貌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形貌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展现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应读者富厚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越发鲜明越发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东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形貌的手法,形貌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形貌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祖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寥寂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显着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祖国”的消灭与荒芜。
二、动与静的联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形貌,消息联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好比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东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形貌的一些范例,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消息联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形貌动态与静态,而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消息联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烘托又不行截然离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形貌山水的妙手,消息联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消息联合,组成感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消息融为一体,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物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陪衬山静,是所闻,用“莲动”烘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织,“喧”“幽”互衬,颇具艺术熏染力。三、声与色的联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使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情形,有声有色,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早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出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另有声音的形貌,转达出无比欢快的情感。
四、虚与实的联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观点,详细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详细,想象回忆与现实。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详细、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情感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以及诗人着意要体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气准确掌握它们的关系。实景是诗人形貌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遐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联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那边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形貌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薄暮,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迷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好像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家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五、点与面的联合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相互联系的,不是伶仃存在的,形貌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伶仃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联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联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力小,但处在很是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贞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称之为点面联合。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联合 看同一景物,视察者所处的方位差别,角度差别,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出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差别角度形貌,会使读者对所形貌的景物发生越发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形貌了秋山高远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勇于攀缘的精神。第二句形貌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醒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景的美感。
七、粗与细的联合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靠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精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陪衬,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形貌工具,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练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洁净利素地勾画失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体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家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它集中地体现了早行的辛苦。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8、“列锦(意象叠加)”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由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陪衬气氛,缔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也可以通俗地叫意象叠加。“列锦”又称“列词”,最早约莫见于我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一书。
再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光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致的典型特征,而且结构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佳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句由十个纯名词组成六个意象,叠映出商山黎明之前的一幅完整的画面:残月高悬,雄鸡清声;茅房客舍,思归心切的客人早早地起来赶路,谁料,板桥横渡,冷霜冽冽,一行足印,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整句诗仅由叠加的六个意象来突出“早行”二字,不着一闲词,尽得“早”之风骚韵味。区区十个字,不仅有景有情,而且另有动态的叙述,妙就妙在没有一个动词。
如果写作“鸡鸣茅店月,人行板桥霜”,意思也许是完整的,但也就不会传诵至今了。再如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
”诗人完全撇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段,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再把“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一清新、一凄惋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阔、时间绵延的审美感受,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命名结构)划分排列为三组,每组都是一个特写镜头,所述景物原是大自然中极平常的,但平凡的事物一经诗人的艺术组合,便浓重地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并将读者带入偏僻冷寂的艺术境界,险些成了写景的绝唱。
写景是诗歌的主要内容,鉴赏诗歌的写景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气准确掌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鉴赏古典诗歌写景的五个维度方法我国古典诗歌或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要想读懂一首古诗,关键是读懂其写景特色,写景特点能掌握住,就能掌握住一首诗歌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析形象、品语言、赏技巧。我们平时做古典诗歌鉴赏题时,经常也见到这样一类问题:(1)你认为这首词写景优胜之处主要体现在那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析。(2)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3)请简析本诗的写景特点。
(4)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这首诗是如何形貌春色的?(6)试从“静”“动”的角度对这首诗举行赏析。以上问题问法差别,但无论开放还是限制都是要求对古典诗歌写景特色做赏析。
昔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外情景二端”,这句话也强调了写景在古典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诗人是通过写景来体现自己的情感。既然写景在创作时重要,那么在鉴赏时也很重要,究竟该如何去鉴赏诗歌的写景特色呢?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出以下五个鉴赏的角度:一、从形貌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差别诗歌写景角度差别,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受器官角度去形貌景物。我们在阅读时,读出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崎岖、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条理明白。
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由高到低,条理明白。“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先写远处林止境,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空缺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差别,把差别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明白,让人遐想到一夜春雨事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情形。“红”“绿”两种色彩在鉴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现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3)感受器官角度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好比白居易《夜雪》这首诗: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形貌工具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作者依次从自己的感受、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作者的感受是又一个鉴赏角度。
二、从体现手法的角度赏析诗人写景时,除摆设顺序外,总要运用一些体现手法。最常见的是一些抒情方式和形貌方式,前者如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融会、乐景衬哀情;后者如消息联合(或以动衬静)、虚实联合(或以虚写实),这些手法是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需要联合诗句详细分析的。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前两句写实景,是送别时的情况形貌,后两句虚景,想象别后的情景,虚实联合,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体现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越发精彩,赏析时固然不能错过了。三、从诗歌的结构特点角度赏析古诗讲求起承转合,词一般上片写景叙事,下片抒情议论,如果一首诗词没有按一般纪律写作,那在结构上就会有自己的特色,鉴赏时需要对这方面的特点加以分析。或一句一景,或句句写景,或景语作结,或前后照应好,结构严谨。
这些都是诗歌结构方面的特色,是赏析时容易忽略的,我们一定要有结构看法,从结构角度鉴赏诗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好比前面提到的王维的《田园乐》,依次写了红桃、绿柳、落花、啼莺,一句一景,而且“落花”照应“桃红”“莺啼”照应“柳绿”,使诗歌结构严谨,这一点同样可以成为这首诗写景的一大亮点,而不应只看到它色彩方面的特色。
四、从磨炼字词的角度赏析昔人写诗很是注重字词的磨炼,留下了如“一字师”的韵事,“推敲”的故事,鉴赏时抓住这些运用传神的字词,可以相识所写景物的特点,营造的意境,表达的情感,甚至可以相识一首诗的结构特点。“昨夜一枝开”“僧敲月下门”“东风又绿江南岸”“遥看瀑布挂前川”……诗句中都有运用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眼的运用,把整个景物都写活了,能给人一种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受。一个字就惟妙惟肖的再现了景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鉴赏诗歌怎能把这些遗忘呢?五、从修辞手角度赏析文学作品形貌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诗歌也不破例,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利益地体现作者情感,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
鉴赏时同样不能忽视修辞的浏览。“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情感。
看到写景的诗句如果能从以上五个角度赏析,那么,一首诗就能读懂,读懂诗句不管从哪个角度发问,都可以自如地回覆问题。固然,浏览诗歌写景的角度另有其它,无论从哪种角度入手,都要注意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诗中形貌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的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这些方面都必须详细论述,才气恰到利益的回覆开头提出的问题,才气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气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如何鉴赏写景状物的古代诗歌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作者通过形貌景物,可以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生长。我们浏览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要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
形貌手法主要分正面形貌和侧面形貌,常见的形貌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六种: (1)侧面形貌---烘托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差别桃李混芳尘。突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这首诗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主要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烘托是通过形貌甲来使乙体现得更突出的方法。
烘托分映衬和反衬。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烘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人物凄凉的心情。《项脊轩志》中用“万籁有生”来反衬“庭阶寂寂”的。
(2)种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急忙春又回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况且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灰尘!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的上阕,作者在借景抒情历程中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设问和相比,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大要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东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相比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和谐突出(鹤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滔滔来);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尤其注意比喻、相比的区别(比喻注重差别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比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工具来取代该事物,如部门取代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织运用。(3)正面形貌---消息联合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形貌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形貌,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形貌。山泉因雨后水量富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平静。诗人形貌景物很是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消息联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消息的联合往往和烘托相关。好比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庞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好比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4)正面形貌---虚实联合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迷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中“今宵酒醒那边,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情形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想象的情景。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转化,可以到达虚实相生的境界,富厚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辽阔的审美空间。
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就是用想像中优美的仙境。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停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阕写实,通过早春情形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实虚,“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忖量“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李煜《虞尤物》“栏杆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栏杆玉砌”“祖国”是回忆中的景物。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东风十里”,实景“尽荠麦青青”,昔盛更显今衰。
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5)正面形貌---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转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景,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情形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
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皎洁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何等绚丽的画面,何等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
真可谓状物如在现在。(6)正面形貌---视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形貌了秋山高远的情形,体现了诗人勇于攀缘的精神。
第二句形貌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醒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景的美感。
形貌要有条理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崎岖各差别。”看同一景物,视察者所处的方位差别,角度差别,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出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差别角度形貌,会使读者对所形貌的景物发生越发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貌,首先要相识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形貌???正面形貌(比力简朴,这里不作研究)和侧面形貌中的烘托、消息联合、色彩的渲染、点面联合、虚实相生、远近崎岖视察角度的变化等。种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织运用的现象,好比以动衬静、色彩的对比也可以是反衬。其次要善于凭据诗歌中所形貌的景物事物特点和人物形象,去探究作者是使用什么手法技巧到达这一体现目的的。
学会从思想上解读诗歌 鉴赏古代诗歌有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体现技巧、语言气势派头,但形式上的种种体现手法,归根结底都是为表达中心服务的,为主题思想服务的。看一下《虞尤物-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现在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离合悲欢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试从一个角度切入,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 本题从文学手法到思想内在都颇有可赏析之处。从画面的形貌来看,“少年听雨”,“歌楼”、“红烛”、“罗帐”花天酒地的逐笑生涯,“不识愁滋味”的青东风华,“壮年听雨”,“江阔”、“云低”、“断雁”、“西风”在岌岌可危中流离失所的崎岖遭际是回忆场景,是虚写,“现在听雨”的画面,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花白,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是实写。
在如2003年上海高考题《望海楼》①: 云尖铁瓮②近青天,飘渺飞楼白尺连。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州③起白烟。忽忆赏心那边是?东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州:滨水的地方。
)(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_______;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详细说明其中的两点。) 一二句点题,写楼的地方、楼的高耸。
一句写阵势高,二句写楼自己高,写“近青天”固然是烘托“飞楼”连天了。颈联转入现实。眼前,画角声催红日落(远观),天色将暮生白烟(近观)。
平视、俯视,远观、近看,差别角度相联合,红白色彩的渲染,日落烟生的动态,都可以作为鉴赏角度来答题。2003年的考题偏重于纯手法的鉴赏,以简答题形式命题,2002年偏重考察手法及其对表达内容、主旨的作用,以读写段形式命题。最后的温习阶段,要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领悟,树立诗歌鉴赏的整体意识。
灵活运用答题技巧,闻一知十,举一反三。附:昔人经典写景诗歌浏览春水【唐】杜甫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丽春【唐】杜甫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好颜色,多漫枝条剩。
纷纷桃李枝,到处总能移。如何贵此重,却怕有人知。秋雨叹 【唐】杜甫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民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直。冬深 【唐】杜甫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江南春怀 【唐】李白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天涯失乡路,江外老华发。心飞秦塞云,影滞楚关月。
身世殊绚丽,田园久芜没。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
夏日山中【唐】李白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残春曲 【唐】白居易禁苑残莺三四声,景迟风慢暮春情。日西无事墙阴下,闲踏宫花独自行。
早春 【唐】白居易雪消冰又释,景和风复暄。满庭田地湿,荠叶生墙根。
官舍悄无事,日西斜掩门。不开庄老卷,欲与何人言。
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绘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南湖春早 【唐】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欠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池上早夏 【唐】白居易水积春塘晚,阴交夏木繁。舟船如野渡,篱落似江村。静拂琴床席,香开酒库门。
慵闲无一事,时弄小娇孙。池上早秋【唐】白居易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须更愁悲。易下杨朱泪,难招楚客魂。
风涛暮不稳,舍棹宿谁门。秋山 【唐】白居易久病旷心赏,目前一爬山。山秋云物冷,称我清羸颜。
白石卧可枕,青萝行可攀。意中如有得,尽日不欲还。
人生无几何,如寄天地间。心有千载忧,身无一日闲。
何时解尘网,此地来掩关。早冬 【唐】白居易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赋得东风扇微和 【唐】范传正暧暧当迟日,微微扇好风。吹摇新叶上,光动浅花中。
澹荡凝清昼,氤氲暧碧空。稍看生绿水,已觉散芳丛。徙倚情偏适,裴回赏未穷。妍华不行状,竟夕气融融。
春【唐】贯休自来自去动洪炉,无象无私无处无。回雁不多消气力,染花应最费光阴。溟蒙便恨豪家惜,浓暖深为政笔驱。
莫讶相逢只添睡,伊余心不在荣枯。早春夜望 【唐】李端旧雪逐泥沙,新雷发草芽。
晓霜应傍鬓,夜雨莫催花。行矣前途晚,归与祖国赊。不劳报春尽,今后惜年华。
春雨 【唐】李商隐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零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夏云【唐】曹松势能成岳仞,顷刻长崔嵬。暝鸟飞不到,野风吹得开。
一天分万态,立地看忘回。欲结暑宵雨,先闻江上雷。山亭夏日【唐】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夏日晚望【唐】贯休登临聊一望,不觉意恞然。陶侃寒溪寺,如今那边边。汀沙生旱雾,山火照平川。
终事东回去,干戈满许田。早夏 【唐】胡宿井辖投多思不禁,密垂珠箔昼沈沈。睡惊燕语频移枕,病起蛛丝半在琴。雨径乱花埋宿艳,月轩修竹转凉阴。
一春酒费知几多,探尽囊中换赋金。夏昼偶作 【唐】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
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早秋【唐】杜牧疏雨洗空旷,秋标惊意新。大热去酷吏,清风来故人。樽酒酌未酌,晓花颦不颦。
铢秤与缕雪,谁觉老陈陈?秋霁【唐】崔道融雨霁长空荡涤清,远山初出未知名。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边上晚秋【唐】杜牧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湘江秋夕【唐】杜荀鹤三湘月色三湘水,浸骨冷光似练铺。一夜塞鸿来不住,家乡书信半年无。秋月夜 【唐】顾非熊旅雁迎风度,阶翻月露华。
砧声鸣夜永,江上几多家。秋晚山居 【唐】黄滔爽气遍搜空,尴尬倚望中。孤烟愁夕阳,高木病西风。
山寂樵声出,露凉蝉思穷。此时尘外事,诙谐几人同。
本文来源:亚搏体育app官网入口-www.cigwa.com